2022年,北京證券交易所迎來了成立一周年,至全年最后一個交易日,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將突破160家,總市值突破2000億元,將向著200家的又一個目標邁進。
面對一個新生的證券交易所,無論是監管層、市場、投資者無不投來關注的目光。到底怎么定位?未來與上海證券交易所、深圳證券交易所如何錯位發展?
“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,專精特新特色明顯。”專業人士給出了答案。專精特新成就了北交所,更成為了北交所的重要標簽,未來專精特新隊伍有望持續擴大、持續發光。
北交所董事長周貴華在出席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時強調,要推動常態化發行上市,加快北交所高質量擴容。進一步提質增效,打造“預期更明、效率更高、包容更強”的上市服務品牌,讓北交所成為中小企業上市優選地、首選地。
專精特新特色
來自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,截至12月29日,2022年以來,北交所上市公司累計為159家,市值過百億元的公司有三家,貝特瑞市值為302億元,位居第一,吉林碳谷為148.7億元,位居第二;連城數控為111.77元,位居第三。
同時,2022年以來,二級市場股價漲幅第一的為昆工科技,漲幅達63%;海能技術上漲42%,位居第二;康普化學上漲24.4%,位居第三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,北交所共有64家專精特新企業,占比超過40%。9月份以來,北交所公司上市步伐加快,單月上市企業數量保持高水平。9月份以來在北交所上市的企業中,有22家是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,平均市值超過13.71億元,三年平均凈利潤復合增速超過70%,研發費用率均值接近7%,是北交所發展的中堅力量。
2022年北交所漲幅王昆工科技是一家資深專精特新企業,2019年,公司被工業與信息化部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。公司是集有色金屬新材料研發、產品設計、加工制造、產品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,以節能降耗電極新材料及電極產品的研發、設計和產業化生產為主業,現已發展成為行業領先的電極材料研究開發、制造及技術服務型高科技企業。
特別是公司自主設計研發的高性能鋁合金陰極用于鋅電積過程時,與傳統純鋁陰極相比,能使鋅產量提高2%左右,使用壽命提高30%至50%,該產品亦具有較強的技術競爭優勢。
另外,在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中,微創光電等6家公司研發強度超20%,連城數控等4家公司的研發支出達1億元以上。部分公司突破“卡脖子”技術,實現進口替代,發展動能得到充分釋放,利通科技研發推出超耐磨酸化壓裂軟管等高附加值產品,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98.58%;富士達主導制定的IEC國際標準發布,標志著公司在射頻同軸電纜組件領域保持著國際技術領先地位。
子沐研究創始人劉子沐在接受《華夏時報》記者采訪時指出,北交所定位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。中小企業眾多,什么樣的企業符合北交所上市的要求?也就是對創新型如何定義,專精特新就是對中小企業的一個分類,所以北交所開市以來,專精特新就成為其第一特色。
劉子沐表示,滬深市場上以中大型企業為主,這些企業以營業規模、凈利潤規模為標準就能區分。而北交所的中小企業數量明顯大幅多于中大型企業。
“在沒有新的替代分類之前,專精特新是必要的。另外,北交所在問詢函中也要求對公司競爭力進行詳細的說明。未來,北交所專精特新規模持續擴大將成為必然。”劉子沐如是說。
在專業人士看來,專精特新企業普遍具有較好的成長性和財務表現。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包含較多細分行業龍頭公司,增長性好,估值偏低,未來投資機會或較多。
據周貴華介紹,未來北交所將深化與各地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合作對接,支持“專精特新”專板建設,建立掛牌審查綠色通道,探索開展“公示審查”白名單等創新制度安排,做好規則對接、監管對接、技術對接,形成制度化、常態化、體系化的合作模式。
據開源證券統計顯示,第四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名單發布,4000余家中已掛牌或上市企業僅569家。
其中,創業板、科創板、主板分別有76家、77家、59家,北交所20家,新三板仍是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最集中的板塊,共337家,占比達59.22%。
加速擴容在即
北交所成立的第一年,突破百家的目標實現,且將向著更大的夢想前進。
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,北交所市場規模擴容加速,尤其是9月以來更加明顯。根據統計,進入12月以來,北交所新上市企業數量達到32家。按當月22個交易日計算,日均上市企業為1.45家。至全年最后一個交易日,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將突破160家,相較年初的82家,上市企業數量擴容一倍。
在周貴華看來,從交易所建設一般規律看,形成初始市場規模、聚集一批市場認可度高的上市公司群體,是交易所產品創新、健全各項功能、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。
當前,北交所仍處于市場建設起步期,要以高質量擴容為牽引,構建具有特色的制度產品體系,推動完善良好市場生態,加快構筑交易所應有的形態。
周貴華強調,要推動常態化發行上市,加快北交所高質量擴容。這是目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,也是主要的難點和挑戰。未來,要實施一體化“流程再造”,建立掛牌、上市直聯審核機制,讓優質企業掛牌滿一年后可以迅速實現發行上市。
近日,北交所和全國股轉公司研究推出掛牌上市直聯審核監管機制,瑞能半導和萬達軸承是首批直聯機制項目。全國股轉公司向這兩家公司發出首輪反饋意見并進行掛網公示,首輪反饋用時分別為2天、1天,審核效率大幅提升。
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分析指出,該機制通過內部流程再造充分聯動“掛牌審核—日常監管—上市審核”等各環節,對于掛牌滿一年且符合直聯審核條件的新三板公司,可以通過專設部門來推動實現提速在北交所上市。
據統計,截至2022年12月23日,北交所年內新上市企業有75家,從上市受理日到北交所上市日的平均時長為201天,速度快于創業板和科創板。未來通過直聯機制,預計優質企業可以實現常態化掛牌滿一年后1至2個月內在北交所上市,即“12+1”“12+2”。
對于科技創新企業來說,直聯機制不僅能大幅縮短企業上市前期準備時間,而且提高了企業在北交所順利上市的確定性。原則上直聯企業應在新三板掛牌后6個月內提出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申請,這意味著新三板掛牌6個月后,北交所會有一個前置性審核,給了企業更多的時間和溝通機會來做相應的調整。
此外,對比顯示,創業板和科創板IPO的整體盈利門檻遠高于北交所,同時科創板有嚴格的科創屬性要求,北交所相對更加包容高速成長的科技創新中小企業;從市值和財務指標的多個維度設置4類上市條件,使得成長型、創新型中小企業都能夠囊括于內,更有利于抓住直接融資加速成長。
諸海濱認為,上市直聯審核監管機制增強了上市確定性,大幅縮短前期準備時間,有助于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在北交所上市,便于機構投資者篩選和鎖定優質企業,將加速北交所高質量壯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