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成都順利舉行了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的高峰論壇,各位可能對“碳中和”產生了疑問,這又是什么新概念?與我們普通人有什么關系嗎?我們不妨先了解一個故事背景。
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,人類的工業生產便開始依賴能源,生產力的暴增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但代價就是環境被一步步地破壞,其中包括因能源燃燒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導致的溫室效應,進而引發的全球極端天氣頻發、冰川融化、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災害。
于是,人類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如果不采取措施,地球很快將面臨又一次毀滅性災害。所以,人類為了自身命運安危開始達成基本共識——《巴黎協定》,協定中明確要求全球要在本世紀下半葉以前實現溫室氣體“源的人為排放”與“匯的人為清除”之間的平衡。
也就是說,我們在2100年之前,就要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=清除量,而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,因此這一目標被命名為“碳中和”。
在實現碳中和之前,二氧化碳排放量會在某一個時間達到歷史的最高峰,在此之后,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便會逐漸回落,而這個最高峰就是所謂的“碳達峰”。
去年,我國政府對世界作出了莊嚴的承諾:“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”
既然話已經喊出去了,那就意味著下一步我們要開始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實現目標。前面我們提到的“匯的人為清除”,這里涉及到了幾個最常見的手段——“碳匯”、“碳捕捉和封存”、“碳交易”。
什么是“碳匯”?我們都知道,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將二氧化碳吸收轉化為氧氣,所以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減少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,這一手段就是“碳匯”。
但是這種方式效果來得太慢了,畢竟十年方能樹木,因此,我們還需要同時結合更簡單粗暴的手段來推進目標,那就是“碳捕捉和封存”。
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就是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,那好辦,我們把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,再把氣體放到原本廢棄的礦坑、能源坑、海底深埋起來,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“碳捕捉和封存”。乍一聽,總感覺不是很靠譜,深埋就能保證二氧化碳不會泄露嗎?這個問題目前還真驗證不了,不僅如此,碳捕捉的技術目前也并不成熟,成本也異常昂貴。粗暴的方法難以普及,難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?
剛剛我們提到的兩種方法都是從清除的角度去控制的,那我們從源頭排放的角度切入呢?沒錯,“碳交易”和“碳稅”正是約束碳排放量的手段。想象一下,當碳的排放量變成了固定的配額,超出這個配額就要向政府繳稅,不就能從源頭上控制二氧化碳的產生了嗎?是的,這一舉措就是“碳稅”政策。
既然碳配額是固定的,自然會有不少企業產生結余額度,將額度轉賣給其他有需要的企業,這一過程就是“碳交易”。當一件事物存在市場價值時,就會衍生不少相關的業務,甚至能夠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。有些企業會為了控制成本、提升結余額度,積極踐行“綠色生產”的理念。由于額度不是現貨交易,自然也會變成金融衍生品。
碳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約束,碳的清除技術和手段也將不斷發展和完善,剩下的就是時間的問題了。
如今,有關“碳中和”的政策已陸續落地,企業需要加快轉型,才能適應未來的“邊降碳邊發展”,不知各位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呢?
科泰集團(5511mu.com) 成立13年來,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、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、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、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、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、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專利軟著申請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兩化融合貫標認證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、專利獎、科學技術獎、科技成果評價、科技成果轉化、ISO體系認證等服務。關注【科小泰】公眾號,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