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吉林省長春市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暨推進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。為充分發揮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典型示范帶動作用,會議現場對國家級、省級、市級502戶“專精特新”企業給予資金獎勵總計18309萬元。
“公司獲得320多萬元獎勵資金,深切感受到長春市政府部門對‘專精特新’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重視,以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心。”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長春合心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天偉說,公司是一家智能制造綜合服務商,主要為汽車、醫療等行業提供智能裝備,是吉林省優秀民營企業、省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。
2022年,盡管受到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影響,長春市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仍取得明顯成效,各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由2021年的485戶增長至1037戶。其中,新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13戶;新認定省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175戶。
據悉,今年長春市擬新增各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500戶以上,同比增長48.2%。為此,該市近日印發《2023年長春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》和《長春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若干措施(試行)》兩個文件,分別拿出“26條”具體務實的行動計劃和“13條”真金白銀的政策舉措,進一步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,推動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。
根據《若干措施(試行)》,長春市級財政將設立民營經濟(中小企業)發展專項資金,對成長性好、市場前景廣闊且年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、5億元、10億元、50億元、100億元的民營企業,給予相應獎勵,并對“個轉企、小升規”市場主體以及首次被認定為國家級、省級、市級的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也給予相應獎勵。此外,《若干措施(試行)》還在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、創新平臺建設、鼓勵企業技術創新、強化金融服務保障、加大人才培訓力度等方面給予相應資金支持。
長春市委常委、常務副市長馬延峰表示,“26條”行動計劃和“13條”政策舉措,將進一步為民營經濟賦能、給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加力。具體體現為5個方面。一是賦能,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長興基金投資力度,引領撬動更多銀行金融機構資金和社會資本注入民營企業;二是減負,頂格落實各類稅費優惠政策和融資擔保、貸款貼息政策,著力降低民營企業運營成本;三是保障,突出抓好水電氣熱和土地等要素供給,全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;四是激活,全力抓好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等試點,持續深化審批和監管改革,大力推行市場“非禁即入”,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;五是服務,集中打造一批專業化服務平臺,全面建設人才、融資、商務、培訓等“10大服務體系”,助力民營企業提升發展質效。
吉林省委常委、長春市委書記張志軍表示,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堅持“兩個毫不動搖”,明確提出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”,中央、吉林省、長春市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。當前,長春市正深入推進國際汽車城、現代農業城、科技創新城、“雙碳”示范城、新興消費城、文化創意城“六城聯動”建設,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、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、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、智慧法務區等重大平臺建設,都將為長春市民營經濟發展、培育“專精特新”企業提供更多要素和平臺支撐。